应用化学专业简介

 

 

专业名称:应用化学

学制学位:学制四年,工学学士学位

一、专业特色与产业影响

应用化学专业起始于有50多年积淀的化学专业,于2008年组建,先后成为校重点学科、一流本科专业,2022年获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2024年获批校级应用转型示范专业。专业设有研究所、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团队,自2009年招生以来,已输送12届毕业生,不仅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,而且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高度认可。专业着重培养兼具扎实化学基础与实验技能、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,广泛服务于京津冀地区化工、医药、环保、质检等行业。专业建设通过产学研联动,有力推动了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。专业凭借深厚的理工科融合特色,已与区域内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,共建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一流专业。

二、人才培养、课程建设、实践教学、师资队伍、学生发展、社会服务

1、人才培养

围绕“培养目标与路径”,遵循《工科教育认证》标准,修订《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》,落实“四航育人”。依托专业研究所、重点实验室,实行本科生导师制,融入课题研究,强化实验技能,拓宽实践育人渠道。执行“3+1”校企合作模式,既提升学生能力,又为企业创造价值。

2、课程建设

应用化学专业积极转型升级,着力课程体系更新,保持教学内容紧贴前沿,确保学术水准。拥有2门校级精品课(无机、有机),其中有机化学不仅为精品视频公开课,且首批入选网络课堂、“教学品牌”及校级、省级“一流”课程,推荐申报国家级线下“一流”。《有机化学实验》亦首批入列网络课堂等“一流”建设项目。专业深度践行课程思政,有机化学、化工基础、化工原理已获校级思政示范及优秀教学设计认定。师资队伍以思政为核心,扎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提升课程育人实效。

3、实践教学

实验区面积达2400m2,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,包括有机、无机、物化、分析、化工原理、实训、仿真等多领域实验室,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、气相色谱仪等大型设施。2023年新建现代化实训基地,集成化工、自动化技术,模拟工厂运营场景,实践“校企合作”模式。深化内涵发展,实行本科生导师制,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实验,提升专业竞争力,推动分析化学、有机化学、药物化学、仪器分析等课程知识实践应用。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,基础、综合、专业实验室按需开放,科研实验室对教学全面开放。

4、师资队伍

现有专任教师22人,高级职称12人(54.4%),工程师8人;博士11人(50.0%),硕士8人,硕士生导师3人。师生比1:10,队伍构成以中青年博士、硕士为主,学历层次与知识结构均衡,充分满足教学需求。

5、学生发展

借力“新工科”建设,以提升《化工原理》等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,通过全国各类化工竞赛,持续强化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,旨在培养行业亟需的卓越化学工程师,历年赛事成绩斐然。专业践行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,与京津冀地区包括中国石化催化剂公司在内的9家化工企业、康龙化成等5家制药企业及5家检测公司共建实习基地,覆盖化工、医药、检测三大行业,为学生提供多元实习平台。实行“3+1”培养模式,一年赴企业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,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,并为企业创造价值。实习后直接留企就业比例逐年增长。近三年,专业平均升学率11.7%,平均就业率达91.7%

6、社会服务

应用化学专业坐拥校级、市级三个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,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。在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中,承担国家质检总局快速检测技术项目、商务部标准制定,以及地方城市管理、自来水检测、新能源电池、新材料研发等任务,产学研结合助力应用转型。两位教师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与创业导师。专业采用“3+1”模式,毕业生论文源于企业实际问题,校内教师提供实验支持与技术服务,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。

三、与其他优势专业协同发展情况

应用化学专业凭借跨学科应用优势,与理学院化学、学科教育(化学)硕士点,基础医、动科、农林科技学院相关专业及新设储能、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协同发展。

1、与化学专业协同发展

应用化学与化学专业同属化学学科,前者侧重于化学原理在工业、环保、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,培养理论扎实、实践创新、具备工程素养的应用型人才;后者致力于培育深谙化学知识、教育理论与技能的未来教师。两专业共享四大化学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(如仪器分析、材料化学),确保学生化学基础一致。双方师生联合参与科研竞赛、科普活动,提升科研实践、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,化工实践亦联合进行。教师跨专业授课,定期联合教研,共享教学创新经验,提升教学质量。约15%应用化学学生转投教育;化学专业毕业生关注产业动态,广泛就业于化工、医药等行业,提升应用技能。两专业依托教师科研课题组建跨专业科研小组,积极参与学术交流,通过资源共享、课程共建、科研协作、师资融合与就业互补,协同发展,共同提升教育水平与社会影响力。

2、与其它相关专业形成紧密协同关系

应用化学有三位学科教育(化学)硕士导师,负责硕士课程并协同学科教育硕士点发展;为材料与化工硕士点提供师资、科研成果及校企合作资源,部分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;与新设储能专业协作共建,在储能材料研发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,通过开设交叉学科课程、共建联合实验室,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;此外,为基础医、动科及农林三院提供有机化学课程服务,有力支撑并协同发展各院相关专业建设。